
書本人
英文版的書是免費的PDF:點我 or 網站分章節版本 博客來購買連結:點我
Ch1. 創造財富,拿回自主權
財富是一套可學習的技能
Naval 開宗明義地說:賺錢是一套技能,人人皆可學會。 它不是天生擁有的天賦,也不是靠背景或機運,而是一連串可複製的認知模式與實作能力組成的「技術」。
這套技術包含了以下元素:
- 正確的心態:從厭惡財富 → 欣賞財富 → 主動創造價值
- 正和賽局:不是搶別人一塊蛋糕,而是學會「做出新的蛋糕」
- 持續自學與實踐:不是等待機會,而是不斷疊加技能與資源
找到你的「獨特知識」
Naval 提出的「獨特知識(Specific Knowledge)」不是學校教的課程,而是以下這種東西:
你可以一整天全神貫注地做,不覺得累,還比別人做得快又好。
這種知識有幾個特徵:
| 特徵 | 說明 |
|---|---|
| 與生俱來或長年累積 | 通常來自童年喜好或青年時期的習慣 |
| 結合了個性與經驗 | 它無法從書本複製,只能親身經歷 |
| 無法被自動化或外包 | 因此它具有長期價值 |
如何發現你的獨特知識?
- 回想 10~15 歲時,哪件事你做得特別輕鬆?
- 問朋友:「有沒有你覺得我特別擅長、但我自己沒意識到的事?」
- 嘗試做不同事情,注意哪一件你能「進入心流狀態」
使用槓桿,放大價值
Naval 說:「真正致富不是靠勞力,而是靠槓桿。」他把槓桿分成四種:
| 槓桿類型 | 特徵 | 說明 |
|---|---|---|
| 人力槓桿 | 傳統 | 雇人幫你完成工作 |
| 資本槓桿 | 需信任 | 使用金錢生錢,如投資或募資 |
| 軟體槓桿 | 不需許可 | 一次開發,無限傳播 |
| 媒體槓桿 | 永久保存 | 影片、部落格、電子書可自動傳遞價值 |
其中後兩者——軟體與媒體,是現代新富階級最常使用的槓桿。重點在於:
- 不需要任何人批准(permissionless)
- 建立一次,可無限規模化(zero marginal cost)
- 與個人品牌深度結合,成為「你在睡覺時也會賺錢」的方式
商品化自己,打造可複製的資產
要致富,你不能只靠賣時間,而是要把你擅長的東西變成產品,然後用槓桿放大出去。
Naval 的公式:
獨特知識 × 槓桿 × 承擔責任 → 財富
這代表三件事:
- 你有做得特別好的事
- 你能用工具把它放大(寫程式、寫文章、拍影片)
- 你願意用真名、真實身分公開發表與負責
這不只是技能層面的努力,而是你正在打造自己的「數位人格資產」。 這是一種長期可複製、成長、跨時區與地點的系統。
建立你個人資產的起手式:
- 製作部落格專欄:以「知識主題」累積文章與連結(如 SEO 筆記、開源筆記)
- 設計插件小工具:做出別人會想用的 WordPress 工具並持續更新
- 整理攝影與程式結合的作品集:整合成一頁式展示頁
- 記錄學習與思維過程:轉化為電子書或免費資源(增加流量與信任)
時間價值與理想時薪法則
Naval 說:「設定理想時薪,是決定你是否要親自做某事的關鍵。」
步驟如下:
- 設定一個理想時薪(如 NT$ 1000/hr)
- 每次遇到一件瑣事(修圖、搬資料、客服),問自己:「解決它的產出 > NT$ 1000 嗎?」
- 若不值得,外包、簡化或刪除
這不只是為了效率,而是為了專注於你唯一能創造最大價值的領域(如寫作、產品開發、思考、判斷力)。
長期堅持,讓複利發揮魔法
「你所做的每一件正確的選擇,會以幾何級數複利回報你。」
Naval 強調:成功不是一次性的突破,而是透過 累積式行動與持續調整 所構成的「長期賽局」。
- 找到一套能複製的系統與工具(可複利)
- 找到值得投入的事(不只愛,而是合適)
- 找到值得共事的人(長期信任夥伴)
Ch2. 培養判斷力,改變心智模式
為什麼「判斷力」比努力更重要?
在槓桿時代,努力是基本條件,但真正能讓你超越他人的,是正確的方向與選擇。判斷力就是你在關鍵時刻做出有效決策的能力。一個優秀的決定,其帶來的複利效果可能遠超數月甚至數年的勞力。
很多人生產力爆表的人,其實只是懂得「選對事去做」。
什麼是判斷力?它如何被培養?
判斷力可以定義為:解決現實問題所需的智慧,以及預見選擇將帶來的長遠後果的能力。 這種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,而是透過觀察、閱讀、內省、失敗與反思慢慢建立的。
培養判斷力的四大方法:
- 從基礎學問開始,反覆內化 學問不在多,而在於是否真的「內化」。Naval 提到,真正聰明的人,能從根本邏輯上理解概念。例如:學習經濟學,不是要知道幾十個模型,而是理解「稀缺如何影響選擇」。
- 訓練自己看清現實,而不是依賴感覺 你看事情的方式,常會被自己的期望與情緒扭曲。我們的大腦傾向於逃避痛苦,因此很容易陷入「我希望如此」而非「實際如此」的錯覺。你必須學會面對真實、看見數據背後的趨勢與因果。
- 建立有效的心智模式(Mental Models) 心智模式是你做決策的思維工具箱。每當面對不同情境,你就從工具箱中拿出最適合的工具使用。例如:
- 反演法(Inversion):不是問「我該怎麼成功」,而是問「我該避免什麼失敗?」
- 第一性原理(First Principles):拆解問題至最基本元素後再重新建構。
- 賽局理論(Game Theory):分析行為者在互動中的策略與回報。
- 複利思維:持續小進步,時間越久越具威力。
- 建立閱讀與觀察力習慣 Naval 提到:「大量閱讀是建構判斷力最快的方式」。特別推薦廣泛閱讀科學、經濟學、歷史、邏輯與心理學,因為這些領域培養的是「跨情境通用」的思考工具。
他特別強調:「不是記得越多越好,而是要能用越少知識,做越準確的預測。」
思考清晰 > 聰明
這個時代充滿了資訊、數據與觀點。一個人是否「聰明」已不再是優勢,關鍵在於:你能否釐清問題本質、辨識雜音與信號、找出關鍵變因並作出行動。
清晰思考的三個要素:
- 看清自己的偏見與情緒:你所相信的,不等於真理。情緒只是你對外在世界的反應。
- 降低思考雜訊,養成深度閱讀習慣:從長篇原典中學習,不要依賴濃縮懶人包。
- 有意識地問自己:「我真的是基於事實在思考嗎?」
實踐方法:
- 閱讀原典如《快思慢想》、《黑天鵝效應》、《邏輯的藝術》
- 多寫日記或練習「推論樹」:寫下你的推論是如何一步步產生的
- 與思考清晰的人對話,挑戰自己的盲點與邏輯漏洞
絕對誠實,帶來最大自由
大多數人之所以無法擁有真正的自由,是因為他們不夠誠實,特別是對自己不誠實。 他們活在身份認同與社會期待中,而無法看見「什麼才是真實的我」。
Naval 提出:當你願意說實話,而不是以你身份發聲,你就擁有了解放。
具體行動包括:
- 承認自己的無知與偏見
- 拋棄為了維持「人設」而隱藏真實想法的習慣
- 勇敢挑戰「正確的政治答案」,從根本重新評估信念
- 練習在對話中避免「辯贏」,而是「對事實開放」
如果你無法改變一個觀念,那它就不是你「擁有」的,而是它「擁有」了你。
思考力是習慣,更是生活方式
清晰思考並不是只在「工作中」使用,它應該貫穿你的整個人生選擇。Naval 提出三個最重要的長期決策:
- 你要住在哪裡?
- 你要和誰共事、交往?
- 你要做什麼事?
這三件事會決定你的思想圈、時間使用方式、以及你未來能否創造複利。
實用技巧:
- 在不確定的選擇中,選擇「短期困難、長期有益」的那條路。
- 如果無法果斷回答「我真的要做這件事嗎?」,那答案就是「不要」。
- 用「是否願意長期重複」作為衡量標準。
小結:判斷力是複利的種子
你想要的財富、自由、好關係、快樂,其實都來自一個核心能力:判斷力 + 槓桿。你可以每天努力 16 小時,但若方向錯誤、判斷失誤,一切都是浪費。
因此,在槓桿時代,真正重要的不是你做了多少事,而是你是否做對了事。
(還有第二頁喔)
Ch3. 尋找快樂,重構內在平靜
快樂不是目標,而是狀態
在這個一切都講求成就與進展的世界,Naval 重新定義了快樂:「快樂不是目標,而是一種可以養成的能力,是內在平靜的表現。」
他強調,真正的快樂並非興高采烈或狂喜,而是內心安穩不動的狀態。你不需要任何外部刺激或肯定,也能感到滿足。
這種快樂不是靠努力獲得,而是當你停止不必要的欲望和焦慮時,自然會浮現。
慾望是痛苦的根源
Naval 指出,現代人不快樂的真正原因,是來自對「還沒達成」的慾望上癮。 這就像是在慾望跑步機上不斷奔跑:每當我們獲得一個目標,新的「標準」又出現了。
「慾望是一種契約,在你完成之前你不會快樂。」
為了解脫這種無止境的渴望,我們要學會辨認、減少與解除不必要的慾望:
- 是社會灌輸的(例:買豪車)
- 還是自己真正在乎的(例:與家人相處)
- 是當下的衝動(例:想刷社群)
- 還是長期價值驅動的(例:想寫書、建立專案)
快樂 = 專注當下 + 接受現實
當我們的思緒沉浸在過去的懊悔或未來的焦慮時,快樂就會被驅離。
Naval 提醒我們:「你不快樂,是因為你腦中不停有聲音在說你還不夠好,事情還沒完成。」 這些聲音來自你的條件反射思考,不是真正的你。
訓練當下專注的方法 包括:
- 內觀冥想
- 散步不聽音樂、感受周遭聲音與空氣
- 一天一次靜坐,不看手機、不寫 To-do
- 刻意放空 30 分鐘,不為任何事而思考
你不是你的思緒:冥想的力量
Naval 將冥想視為 「心智的間歇性斷食」。如同飲食需要節制,大腦也需要定期休息。
我們大腦的過度運作會導致思緒變雜、壓力變大,而冥想則是讓我們看見:「我有思緒,但我不是我的思緒」。
具體練習方式:
- 每天早上起床前或晚上睡前,5~20 分鐘靜坐
- 專注於呼吸,感受空氣進出鼻腔
- 不對任何浮現的想法評價,只是讓它們經過
- 如果注意力跑走,就輕輕地拉回來,不需責怪自己
冥想不是為了解脫,而是讓你看見自己真正的樣子。
建立快樂的習慣迴路
快樂並不是一種「被動等待的運氣」,而是可以透過行動與習慣系統養成的穩定狀態。
打造快樂習慣的七個步驟:
- 選擇一個值得持續的習慣 例:每日閱讀 30 分鐘、冥想、寫感恩日記
- 在心中具象化成果 想像自己三個月後變得更平靜、快樂的樣子
- 釐清誘因與替代品 例:想滑手機時,轉而打開 Kindle
- 向朋友公開承諾 分享自己的快樂習慣挑戰,請對方提醒
- 紀錄進度 用日曆、App 或紙本追蹤連續天數
- 建構身份認同 例:「我是個每天都冥想的人」而不是「我想試著冥想」
- 以新身份行動 確立這已是你生活的一部分,而非階段性任務
重新設計你的環境,支持你的快樂
環境比意志力更重要。與其靠意志力對抗慾望,不如設計支持快樂的環境。
- 減少不必要的刺激源:移除社群通知、資訊焦慮
- 安排日常快樂感來源:陽光、植物、乾淨整潔的空間
- 找到「玩樂型工作」:你不再想下班,因為你正在玩
- 與快樂的人在一起玩,與成功的人一起工作:人際圈將形塑你是誰
不快樂 ≠ 失敗,但無自覺地不快樂才是
Naval 提出一個觀點非常重要:
真正的問題不是「我們感到不快樂」,而是「我們沒發現自己其實一直都在不快樂」。
這是一種 慢性麻木感,你日復一日地被行程壓著走,沒停下來問自己:「我現在過得好嗎?」
請每週問自己三個問題:
- 我這週做了哪些讓我真正快樂的事?
- 哪些情境讓我感到壓力、煩躁或焦慮?
- 若只能保留三項行程/人事物,我會選哪些?
快樂,是選擇,也是能力
快樂是可以學習的,而且跟「樂觀主義」不完全相同。你不必強迫自己保持正向,而是學會與事實和平共處。
「快樂,是你選擇如何看待一切。」
透過意識的訓練,我們可以重新詮釋那些原本會讓我們痛苦的事件。例如:
- 從失敗中看見學習機會
- 將等待變成放鬆時間
- 接受人際衝突是理解差異的機會
這些都是快樂能力的一部分。
結語:活在當下,是唯一真正的自由
你可以學會賺錢、培養判斷力、建立槓桿,但如果無法活在當下、感受到快樂與平靜,那一切都只是空殼。
Naval 最終說:
「退休的定義,不是停止工作,而是不再為了想像中的明天犧牲今天。」
Ch4. 選擇自由,活出真實的自己
自由不是結果,而是選擇的能力
Naval 對「自由」的定義並非政治制度或財富狀態,而是:你是否能主動選擇你要過的生活。
自由的本質是內在的,它來自於你是否能:
- 自己做決定,而不是被他人期待控制
- 自己定義成功,而不是用社會標準衡量
- 活在當下,而不是活在「我應該」裡
真正的自由,是擺脫比較與期望的心靈解放。
五種自由的層次(免於...)
- 免於被期望的自由 不再活在別人的目光中,不再為了讓爸媽、老師、社群滿意而迎合。
- 免於憤怒的自由 憤怒是種內耗,它會讓我們失去理性。真正強大的人不會被輕易激怒,而是專注於自己能控制的部分。
- 免於受雇的自由 你不再依賴一份穩定但受限的薪水,你可以選擇你想做的事,即使報酬不穩定,你依然擁有時間與選擇權。
- 免於思想過載的自由 現代人的大腦總被資訊轟炸。自由的人,能關掉推播、刪掉無用訊息,把注意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上。
- 免於比較與焦慮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不是「擁有最多」,而是「需要最少」。當你不再被「應該更成功」綁架,你才會真正自由。
自我覺察:自由的第一步
Naval 指出:人生的第二階段,從你意識到「我只能活一次」開始。
我們太常活在「預設劇本」裡,從小到大按照制度、環境和他人給的價值觀過生活。真正的自由是從 察覺這些劇本 並重新選擇開始的。
「你不是你小時候的成績、爸媽的職業或朋友的評價,你是你所選擇的樣子。」
拒絕競爭,走自己的路
Naval 強調:當你感到自己正在競爭,就代表你正在模仿他人。
這句話揭露了現代焦慮的根源:我們不斷在追逐「別人做得好的事」,而忘了自己原本擅長或喜歡什麼。
「一旦你專注在你自己的特質與熱愛上,沒有人能跟你競爭。」
成功與幸福的方式不是搶奪資源,而是發現別人還沒提供,但你能提供的價值。
真實的自我,是你最強的資產
你無法靠模仿別人成為真正成功的人,但你可以靠做自己,做到無可取代。
你必須問自己:
- 哪些事情我可以全神貫注地做 10 年?
- 哪些價值觀是我不管到哪都會堅持的?
- 如果我只能做一件事一輩子,我會選哪一件?
這些問題會慢慢抽絲剝繭,把「他人灌輸的你」還原成「真實的你」。
「如果你只是想過別人的人生,那你就永遠不會自由。」
創造屬於自己的遊戲
Naval 比喻人生是一場場遊戲串起來的長賽局。大多數人從沒意識到自己正身處一個遊戲之中,例如:
- 比學歷的遊戲
- 比收入的遊戲
- 比粉絲數的遊戲
但這些遊戲會讓人陷入無盡競爭,最終迷失自己。唯一的方法,是自己定義遊戲規則。
設計屬於你自己的遊戲:
- 讓你每天都能期待開始
- 你願意一個人玩很久,即使沒人關注你也不在乎
- 你不需要贏過任何人,只要比昨天的自己更近一步
實踐自由:設計你能持續生活的方式
自由不是放棄責任或耍廢,而是為你所做的一切負責,並堅持它值得做。
Naval 建議從以下幾個角度檢視你的生活:
住哪裡
- 是否讓你安心、安靜,有利於創造
- 是否是你主動選擇而非被迫留下的地方
和誰相處
- 是否能激發你變得更好,而非讓你失去能量
- 是否能讓你做自己,不需偽裝
做什麼事
- 是否符合你的核心價值
- 是否能帶來長期價值(即使短期不穩定)
自主工作,擺脫被管控的人生
Naval 提倡打造一人公司、一人產品、一人品牌。他認為最終每個人都該有自己的事業、工具或產品來創造價值,而非只是交換時間。
不需要等你年收入百萬才開始自由,只要你能靠自己掌控的東西(作品、技能、平台)過活,你就已經自由了。
「真正的富人,不是賺最多錢的人,而是能掌控時間與決定做什麼的人。」
實作策略:活出自由人生的五個行動
| 行動 | 方法 | 效益 |
|---|---|---|
| 定義你的人生遊戲 | 用日記寫下你想過的生活樣貌 | 擺脫社會預設框架 |
| 減少比較 | 解除社群通知、限制使用時間 | 降低焦慮與雜訊 |
| 建立個人資產 | 架部落格、錄 Podcast、寫程式、創產品 | 累積自由的槓桿資本 |
| 培養身心穩定 | 運動、冥想、早起睡好覺 | 鍛鍊自律與行動力 |
| 長期合作 | 找值得信任的人合作、建立聲譽 | 讓人際關係變成複利資產 |
總結:做自己,就是最終的自由
Naval 的自由哲學不是「無所事事」,而是「只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,而且做得很好」。
這條路需要:
- 清晰的判斷力(Ch2)
- 經營你的獨特知識與槓桿(Ch1)
- 培養內在平靜與快樂(Ch3)
- 擺脫他人定義的成功(Ch4)
你將不再為「想像中的明天」犧牲今天,而是在當下每一刻都能過得踏實、有選擇、而且自由。
「只要你做的事,是你真心想做的,就不是浪費時間。」